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方剂 »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

左季云
左季云

又名复脉汤。

一、用量

(一)仲景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麦门冬半斤,去心 阿胶二两 麻仁半斤 大枣三十枚,擘

(二)洄溪

甘草钱半,炙 生姜三片 人参钱半 生地黄五钱 桂枝三分麦门冬三钱 阿胶三钱 麻仁三钱 大枣三枚

二、定义

此心血素亏,神明失养,邪少虚多。为制滋阴和阳并调之补方也。

三、病状

伤寒,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厥阴伤寒,是寒伤心主,神明不安,故心动悸。所谓心动悸者,即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自安也。

徐洄溪曰:此治伤寒邪尽之后,气血两虚之主方也。

四、脉象

脉结代。

脉之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几动一息,亦曰代。皆血气两虚,而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结与代,皆阴脉,但伤寒得之,是阳证见阴脉,主死。

附:促脉、结脉、代脉辨

促脉者,数而一止也。往来数疾中,忽一止复来,不似结脉之迟缓中有歇止也。

结脉者,迟而一止也。指下迟缓中,频见歇止,而少顷复来,不似代脉之动止不能自还也。

代脉者,动而中止。动中看迟,迟止复缓,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名曰代。不似促脉之虽见歇止,而复来有力也。

是故结、促之止,止无常数,而歇止之数无常期;代脉之止,止有定期。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是代止良久方动,促、结方止复动,此三脉之区别也。

查诊宗三味方结而无力,是真气衰弱,违其健运之常,惟一味温补为正治。又云阴盛则结,结属阴寒。

五、药解

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反以甘草名方者,取其载药入心,以充血脉。然寒凉之气,无以奉发陈蕃秀之气,而寒终不散,故必须参、桂佐麦冬,以通脉散寒,姜、枣佐炙草,以和营达邪,胶、麻佐地黄补血,而真阴自复。

六、煮服法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汤用酒之意义:

用酒以通血脉,甘草不使速下,清酒引之上行。且生地、麦冬,得酒力而更优,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本汤久煮之法义:

酒七升,水八升,煮取只三升,久煮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也。

七、本方补阴与小建中汤补阳辨

观小建中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阳之方,观炙甘草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阴之法,是在临证者酌而用之可也。

八、本汤注重地黄之意义

地黄分量独甲于炙甘草汤者,盖地黄之用,在其脂液能营养筋骸,经脉干者枯者,皆能使之润泽也。故沈亮宸曰:此汤为千古养阴之主方也。

九、本汤用治温病名加减复脉汤

(一)温病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本汤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名加减复脉汤。以复脉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不至于死也。在仲景伤于寒者之结代,自取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若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即不得再补其阳也。

(二)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肾开窍于耳,脱精者,耳聋,不用柴胡者,以此药劫肝阴故也。

(三)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身不热而倦甚,仍加人参。

(四)温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燥盛者,重与复脉汤。

(五)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他证,后治之。

(六)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

(七)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二经均宜复脉者,以乙癸同源故也。

附:加减复脉汤(甘润存津法)

炙甘草六钱 干地黄六钱 生白芍六钱 麦冬五钱(去心)阿胶三钱 麻仁三钱

治温热独取麻仁者,以甘益气,润去燥也。

十、本汤与《千金翼》《外台》对举合勘之点

(一)《伤寒》原文

如前述。

(二)《千金翼》原文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死。危急者,十一日死。载《金匮》血痹篇。

此治血脉空竭,方用酒者,所以和血脉。凡脉见结悸者,虽行动如常,亦不出百日而死。若复危急不能行动,则过十日必死。语极明白,从前方解多误。

(三)《外台》原文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载《金匮》肺痿篇。

此在益肺气之虚,润肺气之燥也。方中桂枝辛热,似非所宜,不知桂枝能通营卫,营卫通,精液致,则肺气转输,浊沫以渐而下,尤为要药,所以治心中温温液液者。温温液液者何?系唾液多,则阴皆将尽之孤注,阳仅膏余之残焰,惟此汤能增其壳内络外之脂液也。

十一、本汤与芍药甘草汤之甘草用生用炙之意义

芍药甘草汤,取其平胃,则用生而气平。炙甘草汤,取其益胃,则用炙而气升。

季云按:平胃用生,益胃用炙,一主平气,一主生气,意义之严如此。

十二、本证脉结代与身黄脉沉结证辨

本证之脉结代,心动悸者,系因伤寒汗下不解,为津衰邪结也。而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系热结膀胱也。然皆虚中伏邪之候也。此二证脉象之区别也。

十三、验舌参证宜本汤者

(一)舌淡红无神或干而色不荣者

更衣后,舌苔去而见淡红有神者,佳兆也。淡红无神,或干而色不荣者,为胃津伤,而气不化液也。不可用寒凉药,故宜炙甘草汤。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云:此乃胃津伤而气化无液也。

王士雄曰:淡红无色,心脾气血素虚也。更加干而色不荣,胃中津液亦亡也,故宜炙甘草汤,以通经脉,其邪自去。

(二)舌绛光亮者

法宜去姜桂,加蔗浆、石斛、饴糖,此胃阴伤也,故宜急用甘凉濡润之品。

(三)胃肝肾阴枯极无神,色现猪腰者

舌绛而光亮,绛而不鲜,甚至干晦萎枯者,或淡而无色,如猪腰样者,此胃肝肾阴枯极而无神气者,宜本方加沙参、玉竹、鸡子黄、生龟板等类甘平濡润以救之。

十四、本方麻仁传误之疑点

麻仁一味,当是枣仁。手厥阴心伤寒,寒伤心主,相火内郁,则血液枯涸,而心动脉结代,故制甘草汤以开后学滋阴之路。枣仁者,养心宁神,益血荣肝,麻仁第润肠以通虚闭,岂能入心主以操养血安神之任乎?故疑为传写之误。

十五、本证不因汗下而心动悸之原因

因汗下者多虚,不因汗下者多热,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饮,厥而下利者属寒。今病伤寒,不因汗下而心动悸,又无饮热寒虚之症,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以其人平日血气衰微,不任寒邪,故脉不能续行也。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不顾,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营卫为主也。

十六、本汤治营虚元竭脉伏与实证邪闭脉伏案辨

营虚气夺,脉微欲绝者,仲景主炙甘草汤以复其脉,故此方又名复脉汤。夫人而知之者,若客邪深入,气机痹塞,脉道不能流通,而按之不见者,名曰伏脉。此为实证与绝脉,判若天渊。苟遇伏脉,而不亟从宣通开泄之治,则脉亦伏而见绝。但此为邪闭之绝,彼为元竭之绝,不可同日而语也。闻一人素患脚气,春发甚剧,兼有寒热,气逆面浮等症,医切其脉,沉伏难寻,以为年逾五十,宿恙时发,脉已欲绝,遂进炙甘草汤,冀复其脉。越日视之,果脉绝将死矣。或称其脉法精,而善用古方,以告王孟英,王因询其二便通乎?曰:否。嘻!此邪闭而脉伏也。大实之后,误作虚治,滋腻妄投,仅尔塞杀。死于病乎?死于药乎?可哀也已!

按:认邪闭脉伏之实证,在二便不通。(《归砚录》)

专题:炙甘草汤
来源:《伤寒论类方汇参》
上一章:炙甘草汤
下一章:冉雪峰·炙甘草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