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量
(一)仲景
当归 甘草炙 通草各二两 芍药 桂枝去皮 细辛各三两大枣廿五枚,擘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切
(二)洄溪
当归三钱 甘草六分 通草六分 白芍钱半,酒炒 桂枝六分细辛五分 大枣六枚 吴茱萸六分,醋泡炒 生姜三片
二、定义
此厥阴脏寒,经久伤营血,外复伤寒。为制温内解外,散寒行阳之温方也。
三、病状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内有久寒者,指平素言,必待问而得之。或另有现状,乃为可据,然久寒不用姜、附,以厥阴受病,必营血大伤,第加吴茱萸、生姜,则营分受荫,而寒邪外解,脉道自复,厥无不愈矣。
四、脉象
脉细欲绝。
细与微对。微者,薄也,属阳气虚。细者,小也,属阴血虚。
五、药解
当归四逆汤中,桂枝得归芍生血于营,细辛得通草行气于卫,甘草得大枣则缓中以调肝,营气自得于手太阴,而脉自不绝,其久寒加吴萸、生姜者,一温厥阴之脏,一温玄府之表也。
成无己曰: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
徐洄溪曰:吴萸温中散寒,其性更烈。
六、煮服法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五服。
此用酒煮者,为温经络,更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脏,迅散内外之寒也。
又水与清酒皆六升,即水酒各半合煮之谓也。
七、本证脉细欲绝与少阴证脉微欲绝辨
少阴论中,脉微欲绝,用通脉四逆主治,回阳之剂也。此证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主治,补血之剂也。
八、本汤辨脉认证要点
此因脉细,知其寒在血分不在气分,故不用姜、附,而但用桂辛以温血。
九、本汤与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之区别
徐洄溪云:按前四逆诸法,皆主于温。此二方,指当归四逆汤及本汤而言。则主温中兼通阳和阴之法。
十、本汤兼治
(一)脐旁左右痛
冲脉为病,脐旁左右疼。盖为寒气所凝,其冲脉之血不能上行下达,当用血分之药,使胞中之血,通行肌表,若用气药无益也,故主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吴萸辛热,猛于细辛,能直通厥阴之脏。生姜横散,淫气于筋,筋脉不沮,弛则血气如故。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二)冷结膀胱关元
脐下四寸为中极,三寸为关元。关元,即胞宫也,又名血室,又名气海,又名丹田。此因肝系之膜,下连网油,而至脐下,肝脉抵少腹,包络之血下膈,循冲任,而下会于胞宫,故二经之脉,亦能下结胞宫。经文曰:我不结胸。以见胸前之膜膈,因与肝系心包相通,而下至于胞宫,亦是膈膜相通之处,乃肝之气与包络之血,会聚之所,故能结于此也。知此则凡寒疝癥瘕之故,皆可会通。故冷结膀胱,少腹满痛,手足厥冷,皆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
(三)霍乱转筋(俗称吊脚痧)
山阴田雪帆,著时行霍乱,指迷辨正,世俗所称吊脚痧一种,以为此真寒直中厥阴肝经,即霍乱转筋是也。初起先腹痛,或不痛,泻利清水,顷刻数十次,少者十余次,未几即手筋抽掣,呕逆,口渴恣饮,手足厥逆,脉细欲绝,甚者声嘶舌短,目眶陷,目上视,手足青紫或遍身青筋,硬凸如索,汗出脉绝,急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缓者二三日或五六日而死。世医认为暑湿,妄投凉泻,或认为痧气,妄投香散,十香散,卧龙丹之类。鲜有不毙。宜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水煎冷服,轻者二三剂即愈,一日中频二三剂。重者多服数剂立可回生。
如呕者,加制半夏三钱,淡干姜一钱。口渴恣饮,舌黄,加姜炒黄连五分为反佐,经所谓热因寒用也。腹中绞痛名转筋入腹,加酒炒木瓜三钱。手足冷过肘膝,色见青筋,加制附子三钱。若声嘶,目上视,舌卷囊缩,脉已绝,为不治,服药亦无及,速用艾灸法:
脐下三寸关元穴,用附子捣烂,捏作饼如钱大,安穴上,以龙眼大艾炷加其上,灸十四壮,重者三十壮,呕泻止,厥回即愈。如无附子,用生姜切片如钱贴灸亦可。无姜贴肉灸亦妙。病人腹内知温,呕泻即渐止。(《冷庐医话》)
此证种种皆肝经现症,亦寒邪为病。可疑者,口渴舌黄,喜冷饮及不欲衣被两症耳。缘坎中真阳为寒邪所逼,因之飞越,所谓内真寒而外假热,但以脉症辨之,自无游移矣。有习用温补之医,知此证为阴寒,治用附子理中四逆等汤,温补脾肾,究非直走厥阴,仍不能奏效。
余陆定圃按:此证自嘉庆庚辰年后,患者不绝,其势至速。医不如法,立时殒命,而方书罕有详载治法者,备述之。
王孟英云:寒犯厥阴而为霍乱转筋者,容或有之,岂可以概论时行之证耶!果系寒犯厥阴,而吐利汗出,则当用吴茱萸汤加减或乌梅丸法,不当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当归四逆,本桂枝汤加当归、通草、细辛,通血脉以疏肌表,非汗出脉绝之证,所可轻尝。至脉不可凭,必以口渴,舌黄,喜冷饮,为辨真热假寒之确证。此不可不辨。
(四)月信愆期
妇人寒结胞宫,经事愆期,腹痛,色瘀黑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为特效之剂。方中通草一味,余常以小茴香代之。(周凤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