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方剂 » 文蛤散

文蛤散

左季云
左季云

一、用量

仲景

文蛤五两

二、定义

此热结皮肤肌肉之间,饮而不渴。为制软坚逐水之杂疗方也。

三、病状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寒在肉中。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此热结在皮肤肌肉之中不在胃口,故欲饮而不渴,文蛤散取其软坚逐水。若不差者,与五苓散。不应则表里同治。

潠之是外浇冷水,灌之是内饮冷水,其热被外之冷却则不得出,被内之冷却又不得入,遂止于肌肉之间,进退两难,故弥更益烦,水气与热结于皮肉间,而起粟粒,是热与水不结于胸中,而结于躯壳之皮肉间也。热在躯壳,故意欲水,胃中无热,故反不渴。

徐洄溪云:欲饮而不渴,乃胸中有水而口燥也。

《温热经纬》云:此疫邪之传表者。“却”字,疑是“刦”字之误。徐亚枝云:却,不得前也。热被冷抑,不得外出,转而内攻,故弥更益烦,却字似非误。文蛤散,当属文蛤汤。

病在阳者,谓疫邪已传阳分也,当从汗解。潠,喷也。灌,溉也。疫邪热极,原可饮冷水,得大汗而解者,乃以之潠灌皮毛,内热被冷水外刦,故内烦益甚,肉上粟起也。欲饮而不渴者,内热为外水所制也。

四、药解

文蛤咸平无毒,能止烦渴,利小便,化痰软坚,壳上起纹有疙瘩者是。成无己曰:文蛤之咸走肾,以胜水气。

《本草三家注》张隐庵云:文蛤主治恶疮蚀,五痔。盖蛤乃水中介虫,禀寒水之精,故主恶疮蚀。感燥金之气,主资阳明大肠,故治五痔。

五、煮服法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六、文蛤散之禁用

王晋三曰:文蛤若暗色无纹者,服之令人狂走赴水。故文蛤即海蛤,又名花蛤。以有纹理者为佳。

七、本散与金匮文蛤汤辨

柯韵伯云:本论以文蛤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满五合,此等轻剂,恐难散湿热之重邪。

《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又云: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审症用方,似宜彼用散而此用汤为宜。

附:文蛤汤

麻黄、甘草各三两文蛤、石膏各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八、本散治水与大陷胸汤治水辨

大陷胸汤治水,系内因之水结于胸胁而患也。本汤治水,系外因之水入于皮肤,而肉中粟起也。

九、文蛤与海蛤之区别及治法

(一)区别

海蛤者,即蟹蛤子。雁食后粪中出有纹彩者为文蛤。无纹彩者为海蛤。

(二)制法

凡修事即制法。一两,于浆水中煮一伏时,后以地骨皮、柏叶各二两,又煮一伏时后,于东流水淘三遍,拭干细捣,研如粉用。

海蛤、文蛤修事法同。

专题:文蛤散
来源:《伤寒论类方汇参》
上一章:文蛤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