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方剂 » 三物白散

三物白散

左季云
左季云

一、用量

(一)仲景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碾如脂

(二)洄溪

桔梗一两 贝母二两,去心 巴豆三钱,去皮,熬黑,研泥

二、定义

此太阴腹满时痛,因误下成寒实结胸。内外无热证。为制下寒破结之方也。

本散治痰在中焦。

三、病状

寒实结胸,结胸皆系热陷之证。此云寒实,乃水气寒冷所结之痰饮也。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按:《活人书》云与三物白散,无“小陷胸汤亦可用”七字。盖小陷胸寒剂,则非无热之所宜也。

成无己曰:无热证者,外无热而热悉收敛于里也,与小陷胸汤以下逐之,白散下热,故亦可攻。

四、脉象

脉沉紧。

查此证脉必当沉紧。若脉沉迟。或证见三阴,则又非寒实结胸可比,当以枳实理中汤治之矣。

五、药解

君以巴豆,极辛极烈,攻寒逐水。佐以贝母开胸之结。使以桔梗,载巴豆搜逐胸邪。

成无己曰:辛散而苦泻,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巴豆之辛,用以散实。

本草云:巴豆,未泻者,能令人泻,已泻者,能令人止,积去泻止,故有下积止泻之功。

巴豆味极辛,性大温,具两火之性,且气合阳明也。

张隐庵曰:凡服巴霜,即从胸胁大热,达于四肢,出于皮毛,然后复从肠胃而出,古人称为斩关夺门之将。用之若当,真瞑眩瘳疾之药,用之不当,非徒无益,而反害之矣。

六、制服法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服半钱匕,今秤约重三分。羸者减之。

使惟知任毒以攻邪,不量强羸。鲜能善其后也,故弱者减焉。白饮和服者,甘以缓之,取其留恋胸中,不使速下耳。散者,散其痞结,此汤以荡之,更妙。《全生集》谓壮人用五分,弱人用二分半可也。

七、本散熬黑及用散之意义

法用熬黑者,熟则性缓,欲其入胃缓缓劫寒破结也。作散服者,至中焦而药性散也。三味分入手足两经者,以脾胃寄旺于各脏,借以治标本也。

八、本散服后现象及救济法

(一)病在膈上者必吐,在膈下者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巴豆得热则行,得冷则止。

桔梗之用,使气上越。而不使气下泄。今病在至高,固宜操上而纵下,不使中下无过之地,横被侵伐,故曰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也(邹润安)。

病原吐利,因胸下结硬,反不能通,因其势而利导之,则结硬自除矣(柯韵伯)。

此散非欲其吐,本欲其利,亦不欲其通利。故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此又复方之妙理也。仲景每用粥为反佐者,以草木之性,各有偏长,惟稼穑作甘,为中和之味,人之精神血气,皆赖以生。故桂枝汤以热粥发汗,理中汤以热粥温中,此以热粥导利,复以冷粥止利。东垣云:淡粥为阴中之阳,热泻冷补,亦助药力利小便之意。今人服大黄后,用冷粥止利,即此遗意耳(柯韵伯)。

(二)身热皮粟不解,畏冷起寒粟。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九、本证外治法

凡寒实结胸并水结,姜柤擦胸中心上。

十、本散兼治及禁用

凡患冷痰肺喘,或痫证,独狂乱,一服如神。

惟水肿病发浮,断不可用(叶批《全生集》)。

叶天士云:若寒痰阻闭,喘急胸高,用三白吐之。

十一、本散之辨正

《伤寒论》载: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按:无热证之下,与三物小陷胸汤,直是三物白散,而“小陷胸汤”四字,当是传写之误。桔梗、贝母、巴豆,其色皆白,有三物白散之义,欲以别于上陷胸之黄连,故为白名之。且温而能攻,与寒实之理相属,小陷胸乃栝楼、黄连,皆性寒之品,岂可以治寒实结胸之证耶?是“亦可服”三字,亦衍文耳。故尤在泾亦曰:既已寒矣,何可更用栝楼、黄连苦药耶!

十二、本散与小陷胸汤之区别

太阳表热未除,而反下之,热邪与水气相结,而成热结胸证,故主小陷胸汤。太阴腹满时痛,而反下之,寒热相结,而成寒实结胸证,故主以三物散。夫结胸皆热陷之证。此云寒实,乃水气寒冷所结之痰饮也,故小陷胸寒剂,非无热之所宜也。要言之,黄连、巴豆寒热天渊,非区别精详,鲜不误乃事矣。

十三、本散与枳实理中汤轻重用法辨

叶批《全生集》云:若懊满闷,身无热,口不渴,名寒结胸。轻则用枳实理中汤,重则用三物白散。

十四、本散与金匮急备丸温下辨

白散治寒结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急备丸治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姜巴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温补法,而不知有温下法,所以但讲虚实,不议及虚实也。

附:急备丸

大黄、干姜各二两,巴豆一两,去皮,研如脂。

此丸治寒气冷食稽留胃中,心腹满痛,大便不通。

专题:三物白散
来源:《伤寒论类方汇参》
上一章:三物白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