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方剂 »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

左季云
左季云

一、用量

(一)仲景

大黄半斤 葶苈子熬 芒硝 杏仁各半升,去皮尖熬黑

(二)洄溪

大黄三两 甜葶苈 芒硝 杏仁各二两

附:《全生集》改定用量

大黄三钱 葶苈一钱,纸炒 杏仁二钱 芒硝二钱五分

二、定义

此误下过早,水与气结于胸膈,外现拘急反张之状。为制峻泄缓下,以攻为和之方也。

三、病状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痞。此明所以致结胸与痞之故。发热恶寒之证,则热入于阳位而作结胸,无热恶寒之证,则热入于阴位而作痞。故治结胸用寒剂,治痞用温剂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二病未尝不可下,但各有其时,不可过早耳。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此结胸之外证。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项强如柔痉者,胸中邪气紧实,项势常昂有似柔痉之状。然痉病身手俱张,此但项强,原非痉也。借此以验胸胁十分紧张耳。

结胸病项强者,为邪结胸中,胸膈结满,心下紧实,但能仰面不能俯,是项强亦如柔痉之状也。

四、脉象

脉浮紧数。

五、药解

水结因于气结,气结因于热结,故用杏仁以开胸中之气,气降则水自降矣。气结因于热邪,用葶苈以清气分之湿热,源清而流自洁矣。水结必成窠臼,佐甘遂之苦辛以直达之。太阳之气化不行,则阳明之胃腑亦实,必假硝黄小其剂而为丸,和白蜜以留恋胸中,过宿乃下,即解胸中之结滞矣。其捣丸而又纳蜜,盖欲峻药不急下行,亦欲毒药不伤肠胃也。

六、本丸做服法

大黄、葶苈捣末,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甘遂末,人壮用一分,弱者半分。研匀入白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用水一钟,煎至六分,服过一宿,大便乃利。如不利,再服一丸,须连柤服之,不可去柤也(《全生集》)。

按:甘遂未,仲景定一钱匕。《全生集》定一分及半分,并分人之强弱,较为有准,故录之。

七、本丸主泻与承气汤主泻之区别

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大陷胸丸用葶苈者,此其区别也。

八、结胸与痞气辨

结胸不按而自痛,痞气但满而不痛,二证皆不汗误下而成。

九、大陷胸丸之缓攻与大陷胸汤之急攻辨

结胸从心上至少腹,硬满痛不可近,则其热甚于下者,治下宜急攻之,主以大陷胸汤。结胸从胸上硬满,项强如柔痉状,则其热甚于上者,治上宜缓攻之,主以大陷胸丸。直攻肺胃之邪,煮服倍蜜,峻治缓治,下而和之,以其病势缓急之形既殊,汤丸之制亦异也。故知此项强,乃结胸之项强,下之则和,非柔痓之项强也。

释音:痓,充自切。说文无此字。广雅释诂:痓,恶也。王注:骨痓,疆而不举。按本经厥论痓治主病者。林校据全元起本,痓作痉。说文:痉,强直也。痓,但训恶,无疆意。当定为痉字之讹。

附:柔痉刚痉辨

何胃刚痉?即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是也。何谓柔痉?即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是也。

痉,音泾,风强病也。其病皆由血枯津少,不能养筋所致。燥之为病也,但痉有燥风湿,及小儿痫热致病之源,主治亦复各异。约言之,亡阴筋燥,为治痉病之指南。

本证言如柔痉者,恐医者认为太阳经风寒未解,反疑其当用发汗药。殊不知项虽强,表证已解,里证甚急,治法宜下也。下之则邪实去,胸中和,而强自舒矣,故曰和。

附:温病结胸宜加减陷胸丸

温邪五日,舌苔干黄,壮热无汗,胸腹板满硬痛,手不可近,此属结胸。烦躁气促,口吐涎沫,防其喘厥。用:栝楼仁、川连、枳实、柴胡、黄芩、元明粉、葶苈子、杏仁、豆豉。原注:凡结胸证最忌烦躁促,此大柴胡,大、小陷胸、栀豉汤合剂。

柳宝诒按:葶苈治痰喘之属实者,若身不热而脉微者,忌之。

十、本丸与泻心汤均用大黄治痞满结胸之理由

大黄为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之血分者宜之。故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则用泻心汤,以泻肝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及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主大陷胸丸,亦泻脾胃血分之邪。二者皆用大黄降其浊气,虽治痞满、结胸不同,而所治血分则一。

专题:大陷胸丸
来源:《伤寒论类方汇参》
上一章:大陷胸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