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量
(二)仲景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二)洄溪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甘遂末三钱
二、定义
此汗下损伤津液,燥热结胸。为制太阳阳明峻下之方也。壮实者宜下。
三、病状
(一)伤寒十余日,过经。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为水结在胸胁也,结胸本无他物,气与水所停也。但头微汗出者,热结在上。大陷胸汤主之。
(二)太阳病,重发汗,则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胸有蓄饮。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肠主之。
已汗下而大痛如此,知非有物之实邪矣。前云膈内拒痛,又云心下石硬,专指上焦说。此云从心下至少腹硬满,则上下皆痛,其根总由心上而起。与承气证自殊。
唐容川云: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是指胸膈,连中下焦之膜中,皆有结热,又兼日晡潮热,不大便,则大肠中亦有结热也。凡言潮热,皆应大肠燥金申酉旺时而热,大肠与下焦膜网相连,大肠既有燥热硬满又抵少腹,则在下焦膜网之中,与大肠热气相合矣。用大陷胸者,使膜中、肠中之结并除乃愈矣。
(三)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误治。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邪向里而更虚,故汗出为难。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大陷胸汤主之。
四、本汤脉症互见
(一)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经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是也。动数变迟,正气益虚。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此段明所以致结胸之由及结胸之状最详。乃因邪在上焦,误下以虚其上焦之气,而邪随陷入也。此证与承气法迥殊。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此乃误下而邪气不陷入上焦,反郁于皮肤肌肉之间,故现此等症。
(二)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此段申明结胸之状尤明。
病在表而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此不云下后,而云伤寒六七日,则是传里之实热也。沉为在里,紧为里实,以心下痛,按之石硬,是以为结胸,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
凡脉紧皆断为寒,亦不尽然。不知紧是绞结迫切之象,无论寒热,但是绞结迫切等证,皆能见此脉形,通考仲景脉法自见。
五、药解
此水邪结于心胸,而热邪实于肠胃,用大遂以浚太阳之寒水,硝黄以攻阳明之实热,故用汤以荡之,与用丸以缓之者有别。
结胸,乃水饮为患。《伤寒论》云:此为水结,故用甘遂。
六、煮服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未,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七、辨证参舌宜本汤
舌现弦红,中微黑,外淡红淡黑者。
若现此舌,恶风则表证未罢,用解毒汤,发解散各半,以微汗之,汗罢即下。下后热不退,如现结胸烦躁,目直视者,宜大陷胸汤(《舌鉴辨正》)。
八、除大小结胸外之各种结胸症状
(一)热结胸
其症懊发热,烦渴,心下痛硬,大便闭,昏闷者是。少与大陷胸汤加黄连。
(二)水结胸
其症心下怔忡,头汗出,无大热,先渴后闷痛,揉之有声汩汩者是。宜用半夏茯苓汤。
(三)寒结胸
其症懊满闷,身无热,口不渴者是。用枳实理中汤,重则三物白散。
(四)血结胸
其症吐衄血不尽,蓄在上焦,胸腹胀满硬痛,身热,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者是。宜犀角地黄汤。如血未下,加桃仁、红花、枳实。
(五)瘀结胸
须导痰。其法以鹅毛、桐油、皂荚末,入喉中探吐,痰出为愈。设或咯吐不出,身热,喘急满闷,喉中辘辘有声如水车响者,此名肺家独喘,为难治。
此外尚有食结微结,治各不同,要在明辨治之。
九、结胸分水火先重理气
气不得出于膈,则为水结。火不得下于膈,则为火结。此痞结陷胸之所由来矣。
陶节庵曰:一切结胸证,先理其气,用枳壳、桔梗以宽之,此精确之论也。
十、结胸外治法
一切寒结、热结、水结、食结、痞结、痰结、支结、大小结胸、痞气结,或满、或痛者,俱用生姜捣烂如泥去汁,取渣炒热,绢包,渐渐揉熨心胸胁下,其满痛豁然自愈,盖取其辛而散之也。如姜柤与楂同,音渣。冷,再入姜汁,再炒再熨揉之,以愈为效。
惟热结用冷姜柤,再入揉之,不可炒热,医当慎之(《全生集》)。
十一、本证脉沉紧与大乌头煎脉沉紧辨
《金匮》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而《伤寒》论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同一沉紧脉,一则属寒,一则属热,然则临证者,岂可专凭脉乎。
十二、本汤与承气汤同用大黄治法
结胸为阳邪内陷而里未成实,既不得从汗外泄,亦不得从溺下出,势必挟痰亲食,固结不解,故燥粪在肠,必藉推荡之力,而须枳朴。若水食在胃者,又必兼破饮之长,而用甘遂。同一大黄,而用法各异如此(尤在泾)。
十三、治结胸灸法
巴豆十四枚,黄连连皮用七寸,上捣为末,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以病退为度。才灸了,以温汤浸手帕拭之,恐生疮也。此法最稳,凡胸中病俱可依此法外治。
叶天士曰:巴豆气味辛温,入足太阴阳明,黄连气味苦寒,入手少阴心,伤寒结胸证汤药不能效者,乃邪结于胸,致升降失司,以大温之药通之,大苦寒之药降之,惟恐药气不能深入,再以艾火灸之,必使腹中有声,庶几升降有权,方能中病耳。
本草云中巴豆毒者,用黄连冷水解之。此方用巴豆加黄连七寸,又恐巴豆有毒,和以黄连则无毒,叶天士、徐灵胎均未阐明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