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量
(一)仲景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二)洄溪
葛根三钱 黄连钱半 甘草钱半 黄芩钱半
二、定义
此误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为制解表清里之清方也。
三、病状
太阳病,桂枝证,桂枝证即太阳伤风之正病也。医反下之,大误。利遂不止,邪下陷则利无止时。喘而汗出者,此汤主之。邪束于外,喘而汗出,利遂不止,是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也。
四、脉象
脉促者,表未解也。
促与结对,迟而一止为结,迟为寒,结则寒之极矣。数而一止为促,数为热,促则热之极矣。故促宜泄热除蒸,误用温补,立见危殆。要言之,热邪内陷,脉数而歇止,与寒邪内陷之脉不同也。
五、药解
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治表以葛根之辛,治里以芩、连之苦。盖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为表里两解之法(尤在泾)。
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汗而利,故用芩、连之苦,以泄之、坚之。芩、连、甘草为治痢之主药(徐洄溪)。
六、煮服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七、本汤与人参汤先煮后煮之区别
桂枝人参汤,先煮四味,后内桂枝,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锐,是于两解中权宜法也。葛根黄芩黄连汤,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纯,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法异矣。
八、本汤与桂枝人参汤误下致病之同异点
(一)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未和。是两证之误下致利,病因则同也。
(二)彼证脉微弱,心下痞硬,是脉不足而证有余也。此证脉促而喘,反汗自出,是脉有余而证不足也。表、里、虚、实当从脉辨,况弱脉见于数下后,则痞硬,为虚可知。故用理中之辛甘温补,止下利,化痞硬,又加桂枝以解表。桂枝证本脉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内盛,邪蒸于外,故汗出。热暴于内,火迫上冲,故为喘。暴注下迫,故为利。故用葛根黄芩黄连以治之。
九、本汤与麻杏石甘汤治喘汗不同之点
经曰:喘而汗出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以利之。汗出而喘者,与麻杏石甘汤发之。二者如何而然也?盖以邪气内攻,气逆不利而喘者,见其邪气在里也。虽表未解,未可和之,故主葛根芩连汤。若邪气外盛壅遏,使气不利而喘者,虽汗而喘不已,见其邪气在表也。虽经汗下亦可发之,故主麻杏石甘汤。此古人之奥义也(成无己)。
十、本汤与桂枝去芍汤之区别
病在阳而反下之,邪气被抑而未复,正气方虚而不振,是以其脉多促,然当辨其仍在表者,则纯以辛甘发之,桂枝去芍汤是也。辨其兼入里者,则并以苦寒清之,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也。是二汤之区别也。
十一、本汤兼治
(一)外感发热恶寒之下痢
唐容川曰:痢症初起,而发热恶寒者,乃内有郁热,外感风寒,风能煽热,互相蒸发,是生寒热,宜兼疏其表,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如有宿食,加枳壳厚朴。
(二)病疹
疹之原出于胃,治疹者当治胃,以清凉为主,而少佐以升达。痧之原出于肺,治痧者当治肺,以升达为主,而稍佐以清凉。痧于当主表散时,不可早用寒泻,疹于当主苦泻时,不可更从辛散。大旨升达主升,葛、柴之属。清凉主降,芩、栀、桑、丹之属。惟宗仲景葛根芩连一法,出入增减,而得治痧疹之要道焉(世补斋)。
(三)不恶寒之温热病
此温病辛凉之轻剂,为阳明主方,不专为下利设也。尤重在芩、连之苦,不独可升降,且合苦以坚之之义。坚毛窍可以止汗,坚肠胃可以止利。所以此汤又有下利不止之治(世补斋)。
(四)病疫
广东罗哲初,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加甘草、半夏,治时疫甚效。肢冷脉伏者,亦莫不起死回生(周凤岐)。
季按:本汤原有炙甘草,此加甘草者,或系生甘草。
十二、本汤与太阳、少阳解表清里之法同辨
阳明之有葛根芩连汤也,犹太阳之有大青龙,少阳之有小柴胡也。太阳以麻、桂解表,石膏清里。少阳以柴胡解表,黄芩清里。阳明则以葛根解表,芩、连清里。表里各不同,而解表清里之法则一也(世补斋)。
十三、本汤治阳明成实之证
凡由太少阳陷入阳明者,为阳邪成实之证。不论有无下利,皆以此方为去实之用。
十四、本汤随症之加法
如芎、芷、羌、独、荆芥、藁、蔓、薄荷、桑叶、藿香、香薷、赤芍、丹皮、黑栀等药,皆可随症加入(世补斋)。
十五、本汤与三承气汤主治之区别
本汤主阳明之表,三承气主阳明之里,此其区别也。
十六、本汤治利非协热辨
今人每以本汤证之利为协热利,实则本汤之利虽属热性,仲景并未称之为协热利。至桂枝人参汤证之寒性利,反称之为协热而利。盖热者,犹言挟表邪也,不可不知(姜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