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量
(一)仲景
桂枝汤原方加胶饴一升,倍芍药。
(二)洄溪
白芍二钱 酒炒桂枝六分 炙草钱半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饴糖五钱
二、定义
此中气虚馁,表受寒邪,遏郁不解。为制安内攘外,泻中寓补之温方也。
按:此方仲景治阳虚之总方也。得其旨者,可即此一方,而治百十余种阳虚证候,无不立应。
三、病状
(一)伤寒,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胶饴大甘,以助中宫。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按:急则为热,痛则为虚。是方辛以散厥阴之邪,甘以缓肝家之急,苦以泻少阳之火,酸以敛太阴之液,是建中州之都会也。夫建者立也。盖因中气不足,以此重立之也。
(二)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按: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之表,但心中悸而烦,是少阳中枢受寒。木邪挟相火为患,非辛甘助阳,酸苦维阴,则中枢立亡矣。
四、脉象
阳脉涩,阴脉弦,或缓弱而迟者。
中宫之阳气虚,则木来乘土,故阳涩而阴弦也。不差,与小柴胡汤者,谓治太阴不愈,变而治少阳,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以脉弦故用此法。
本方为脉迟者而设,若脉数者,则不宜桂枝。
五、药解
桂枝散寒,甘草、饴糖助脾安悸,白芍泻火除烦,生姜佐金平木。盖取酸苦以平厥阴之火,辛甘以缓脾家之急也。
六、煮服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此先煮五味去滓,而后入饴糖也。温服一升,日三服。
徐洄溪曰:古方一剂,必分三服,日服一次,并有日服三次,夜服三次。盖药味入口,即行于经络,祛邪养正,性过即已,岂容间断。今人则每日服一次,病久药暂,此一曝十寒之道也。观此则凡曰日三服者,当知所注意也。
七、本汤之命名
此汤寓发汗于不发汗之中。曰小者,以半为解表,不全固中也。易言之,即小小建立中气也。
八、本证虚烦与栀子汤证虚烦辨
本证悸而烦,其为虚烦可知,故用建中汤以补心脾之气。栀子汤治有热之虚烦,此治无热之虚烦也。
九、本证心悸不可误认为小柴胡汤证
伤寒悸与烦,皆小柴胡兼见之证。本证得之二三日,里证未必悉具,小柴胡汤非所宜也。盖心中悸而烦,里气虚而阳为阴袭,建中汤补虚和里,保定中州,故以资气血为主,而无事乎和解少阳中枢也。
十、与本方后审证施汗下治法
建中者,建其本也。与建中后,徐审其在表,则仍当发汗。以中州既建,虽发汗,阳亦不致亡矣。审其在里,则应下之,以中州即建,虽下阳亦不致陷矣。所谓急则从标,而缓则从本也。
十一、本汤治喘与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治喘辨
(一)太阳病不解,用小青龙汤治喘者,治水包于肺也。
(二)用麻杏甘石汤治喘者,治寒包肺火也。
(三)用本汤治喘者,治寒邪在肺也。
十二、本汤禁与
(一)阴虚火旺
此方治阴寒阳衰之虚劳,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
(二)呕家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凡病呕者不可用,恐甜助呕也。
(三)嗽症及痰火
凡嗽症皆为肺家有痰及火,建中总属不宜。
(四)吐蛔
吐蛔者不可用此汤。盖因虫得甘则逆上。
(五)中满
中满不可用此汤。盖因甘能补气填实故也。
十三、本汤兼治
(一)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亡血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皆宜之。喻嘉言曰:虚劳病至于亡血失精,精血枯槁,难为力矣。急宜建其中脏,使饮食进而阴血旺。故但用稼穡作甘之味,生其精血,而酸辛咸苦,绝所不用,舍是无良法也。此咽干口燥,乃津液少,非火也。
(二)黄胖。用力劳伤,神疲黄胖者,乃脱力虚黄,俗云黄胖是也。当服小建中汤、六君子汤之类。
(三)头面畏寒。头为诸阳之首,阳气独盛,故能耐寒。今不能耐寒,是阳虚也。故宜此方温补,其阳自愈。
十四、本汤治肠鸣泻痛与四逆理中治下利腹痛辨
三阴下利而腹痛者,里寒也,宜温之,四逆汤、附子理中汤是也。肠鸣、泄泻而腹痛者,里虚有寒也,宜温中散寒。悸者,阳气虚也,烦者,阴血虚也,与小建中先建其里,倍芍药者,酸以敛阴,阴收则阳归附矣。
按:经云,中气不足苦肠鸣,此之谓也。
十五、本汤之加法
(一)阳虚自汗,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
凡中气不足,劳倦所伤,非风寒外袭者,《金匮》加黄芪以固腠理而护皮毛,则亡血失精之证自宁,此阳密乃固之理也。又头面畏寒者,加附子三钱。
(二)脉沉足冷,加附子。名附子建中汤。
(三)若血虚腹痛,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
十六、本证之心中悸而烦与调胃承气证之心烦辨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则是烦之实者也,与调胃承气汤下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则是烦之虚者也,与小建中汤补之。烦而悸则为热,悸甚而烦故为虚。大抵先烦而悸者,是为热也。先悸而烦者,是为虚也。《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则此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