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医案 » 黄疸

茵陈蒿汤加味治阳黄热重于湿

熊寥笙
熊寥笙

徐某,男,25岁。

患者述患肝炎已一周。初起目微黄,小便少,身倦,厌油腥,纳差。曾去西医院检查,诊断为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服西药,效不显。症见皮肤黄亮如橘子色,一身面目悉黄,口干渴,小便黄赤,大便结燥,六脉弦数,舌质红,苔黄燥。予曰:病系阳明热盛,湿邪留滞,湿热蒸郁而成,此阳黄也。治宜清热利湿,微利大便,拟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31g,焦山栀9g,大黄3g,郁金9g,金钱草31g,虎杖15g,玉米须31g,败酱草31g

三剂,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剂。

药后身黄渐退,小便畅利,色淡黄,大便畅利,舌苔微黄,脉微弦。

复诊:拟化疸汤加减以调理善后。

茵陈15g,苍术9g,木通6g,焦山栀9g,茯苓9g,泽泻12g,猪苓12g,改仁12g,郁金9g,麦芽12g

三剂,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剂。

药后一身黄退,饮食正常。继以小柴胡汤化裁,调理肝脾而安。

按:本案为阳黄,乃热重于湿发黄证。阳黄系湿从热化,瘀热在里,胆热外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故身黄如橘子色。阳黄主治在胃,故以茵陈蒿汤加味清理湿热,微利大便,重在清热,栀子、大黄并用而取效。

专题:黄疸
来源:《中医难症论治》
上一章:黄疸
下一章:熊寥笙·茵陈五苓散治阳黄湿重于热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