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折中

茵陈蒿汤方

欧阳履钦
欧阳履钦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先煮茵陈,欲其熟而性缓,故一宿乃腹减。

(二两大黄十四栀,茵陈六两早煎宜,身黄尿短腹微满,解自前阴逐秽司。)

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魂知来,魄藏往。以肺主魄而生水,肾水蛰藏,阳神下秘,故往事藏蓄而不忘。燥热伤血,瘀结不流,阻格阳神下蛰之路,阳泄神飞,水精失藏,是以善忘。此久有瘀血在下,伤其冬藏之气,病阳明之燥而善忘益显。其阳明主燥,屎硬如煤。血又主濡,大便反易。血久则黑,火极反见水化,其色必黑如漆,宜抵当汤下之,然在太阳篇发狂乃用。张重光曰:此条善忘,差减于狂,何以用发狂之重剂治之。盖太阳经少气多血,阳明经多气多血,所以宜用抵当汤峻攻。太阳云“主之”,乃确然不易之法。此云“宜”用,则证有轻重,在于临时酌量耳。)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心中懊憹而烦,栀子豉汤证也。今以阳明病下后,心中懊憹而烦,当是试不如法,未用小承气,病重药轻,不能转动屎气下趋,但见心中懊憹而烦耳。然亦未敢遽断为虚烦、为燥屎,此可决之于腹,腹大满则为燥屎,腹微满则非燥屎,其初头硬后必溏,不可妄攻也。审有燥屎,则当更用大承气以促之也。)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热邪在里,屎之燥与不燥未可知也,胃中燥,其气不得下通故绕脐痛,以大肠环绕脐外也。烦躁发作有时者,中土燥热,水火不交,乘阳明之旺时而发也,此又辨燥屎之一法,勿待以小承气试之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烦热之在太阳者,汗出则解,其有余不尽之邪,由肌肉而入少阳之油网,既入油网,又如疟状之寒热往来,然非真疟。而日晡发热,无有迟早,此属阳明之界也,以居半表半里之间,出则为阳明之表,入则为阳明之里也。又潮热不甚,且无他证可以互证,只可凭之于脉,脉实为在府,下之与大承气汤,浮虚为在肌,发汗宜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大下既未为误,至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仍可断为燥屎,何以故耶?本有下之未尽之宿食也。盖宿食留中,不问新久,总无外邪,俱用大承气下之,未尽,不嫌再下。)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张隐庵曰:此承上文,大下后亡津液而言。病人小便不利致大便乍难乍易者,津液内亡则大便乍难;小便不利而津液当还入胃中,则大便乍易。时有微热者,随阳明气旺之时而微发其热也。喘冒者,火热之气逆于上而不能下,不能卧者,“胃不和,则卧不安”。此里有燥屎也,宜大承气上清喘冒,而下行其燥屎。)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呕有寒有热,不可以不辨。食谷欲呕非真呕也,谷入于胃,胃中虚寒有不能容之状而欲呕,属阳明中土虚寒也,吴茱萸汤主之。《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姜、萸之辛以安胃,参、枣之甘以缓脾也。得汤反剧者,汤水之热者也,与谷对言,不指吴茱萸汤,是得热则呕。火性炎上,较寒为急,以热助热故反剧。属上焦之火热,吴茱萸不中与也,即此呕之缓急,可以辨呕之寒热矣。)

专题:伤寒折中
来源:《伤寒折中》
上一章:桂枝加葛根汤方
下一章:吴茱萸汤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