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病证 » 咳嗽

咳嗽论治2(治咳方药)

熊寥笙
熊寥笙

治咳方剂,古今成方,汗牛充栋,难以尽述。兹遵景岳咳论,外感为有余之邪,内伤为不足之证,由博返约,以二陈汤、二冬二母汤两方为基础,加减化裁,以示方剂活用之范例,其他常用成方,因限于篇幅,一概从略。

1.外感六淫为有余之邪,主以二陈汤加减:

法夏15g,陈皮15g,茯苓12g,甘草3g,生姜3片。

水煎服,日三次。

取法夏辛温,燥脾湿,化寒痰;陈皮辛温,利滞气,化湿痰。茯苓甘淡,健脾化湿;甘草甘平,补脾缓中,为保护性祛痰药;生姜辛温,健脾和中,能增进食欲,加强消化功能。脾为生痰之源,二陈汤为健脾燥湿,化气和中之剂,系统治痰饮之主方,随证加减,泛应曲当,不但可治湿痰,凡风寒、食积、气滞咳嗽,均可随证加减施用。以二陈治咳,杜其生痰之本,则痰自绝,后人不知制方精义,谬谓半夏药燥,而以贝母代之,殊失立法之义。贝母系心肺二经之药,性能解郁润燥,凡阴虚咳嗽忌用燥药者宜服,故二冬二母汤用之。半夏辛温有毒,诚不可轻用,但经炮制后,即无毒性,药极和平。半夏制成品有多种,功效各有所长,可对证选用。如甘半夏、骥半夏定喘化痰特效;姜半夏燥湿祛痰止呕有功;法半夏辛燥之性大减,宜于体弱痰多,而寒湿较轻者;半夏曲辛平微甘,经发酵而成,能温胃开郁,脾胃虚弱,腹胀作呕者为宜。

加减法:

风:加防风、前胡、羌活;

寒:加麻黄、杏仁、金沸草;

湿:加苍术、赤茯苓、防己;

热:加山栀、黄芩、桑白皮;

燥:加玄参、麦冬、川贝母;

食积:加山楂、枳壳、莱菔子;

气滞:加苏子、桔梗。

1.内伤七情为不足之证,主以二冬二母汤加减:

天门冬9g,麦门冬9g,炒知母9g,川贝母9g。

水煎服,日三次。

取二冬性味甘寒,皆秉少阴水精之气。其中天冬禀水精之气而上通于手太阴肺经。麦冬禀水精之气而入足太阴脾经。冬主闭藏,门主开转,咸名门冬者,俱能开转闭藏而上达。二冬合用,消痰润肺,生脉清心,久服则肾固气平,体健身轻,受益匪浅。川贝母味甘性平,在地得土金之气,在天禀清肃之令而生,可升可降,阴中微阳,入心肺二经,为肺家气分药。知母苦寒,生津、降火、祛痰,二母合用,力能散结、泄热、润肺、清火,且补气利痰而不大寒,于肺胃阴伤者最为适宜。二冬汤治燥痰,以“肺为贮痰之器”,故以化痰治肺为主,凡水亏火炎,咳嗽痰涎腥秽者用之为宜。

加减法:

火:加玄参、黄芩、款冬花;

痰:加全瓜篓、桑根白皮;

郁:加桔梗、炙枇杷叶、紫菀;

阴虚:加黄柏、地骨皮。

治咳方剂甚多,选方不当,疗效不佳。选方最便莫便于以脾湿肺燥两端溯其源,六淫七情所伤探其因,人体之阴虚阳虚究其本,病之寒热虚实辨其证,循此选方用药,方药归宗,则药随病变,病随药愈,效可预期,否则以药试病,必致病随药变,药日多而病愈增。

咳嗽遣方用药,略有十要:

1.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忌寒凉收敛,宜辛甘散邪。

2.治内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忌辛香燥,烈,宜甘寒润肺。

3.痰滑者,半夏、胆南星燥其湿。

4.痰涩者,瓜篓、杏仁润其肺。

5.寒者,干姜、细辛以温之。

6.热者,栀子、黄芩以清之。

7.虚者,人参、黄夷补之,忌攻伐。

8.实者,葶苈、杏仁泻之,忌温补。

9.气侵者,五味、白芍收其气,使不受邪。

10.积滞者,枳实、瓜篓逐其积,使无来犯。

治咳用药要诀,最要分别肺之虚实,邪之寒热,痰之滑涩,及他脏有无侵凌之气,六腑有无积滞之物。

专题:咳嗽
来源:《中医难症论治》
上一章:熊寥笙·咳嗽论治1
下一章:姚国美·咳嗽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