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校勘】《玉函经》:无“师曰”的“曰”字;“知此”作“知之”;两“为”字上都有“即”字;“参”字作“于”字;没有“重”字。成无己本:两“为”字上部有“则”字;“病形”作“病证”;“躁”作“燥”。
【音义】胫,音敬,膝以下骨名。象,与像字同义,肖似也。溏,溏泄也,有稀释的意义。
【句释】“阳旦”,成无己云:“阳旦,桂枝汤别名也”,《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另有“阳旦汤”方,即桂枝汤加黄芩,不知孰是。“寸口”,为两手的桡骨动脉,即一般诊脉处。“亡阳”,为体温高度的脱失,一般叫虚脱,用强壮药物,强心和振奋细胞生命力,统叫作“温经”,或者叫作“回阳”。
【串解】程应旄云:“此条即上条注脚,借问答以申明其义也。证象阳旦句,应前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一段。按法治之句,应前条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一段。而增剧至拘急而谵语句,应前条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一段。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胫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句,应前条已用甘草汤,并调胃承气汤一段。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数句,发明以补出前证病源,及用桂枝之误。见证象桂枝而实非桂枝证,将成亡阳,虽附子可加于本汤,奈何于本汤加黄芩乎?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申叙前证,以著亡阳之实,更饮甘草汤,夜半阳气回,两足当温,重应前条甘草干姜汤一段。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重应前条芍药甘草汤一段。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重应前条调胃承气汤一段。故知其病可愈,亦非泛结,见其愈也,由于救之得法,万一为烦躁谵语等证所惑,而大青龙之见,不无交互于胸中,欲其病之愈也得乎。”
程氏的解释虽不无理由,究不是临床事实,如“大脉”为什么可以代表虚证,本条既在解释前条,前条回阳是用的甘草干姜汤,而这里说“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前条用附子是四逆汤,这里说“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也没有这经过。总之,语无精要,反觉支离。舒驰远、尤在泾疑不是《伤寒论》的本文,柯韵伯删去了这一条,都不无见地。
【语译】问:有个病人患的很像阳旦汤证,医生按照用阳旦汤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病情变严重了,四肢现厥冷,咽喉干燥,两脚拘挛,时而神昏谵语,这样严重的情况,他认为并无妨害,还说:到了半夜手足自然会转温暖的,两脚的痉挛现象也会消失的,后来果然应验了。他为什么有这样准确的预见呢?答:病人发微热,自汗,脉浮大,恶风,这完全是太阳中风证,不过病人体力本虚,又服阳旦汤后多出了汗,因而体液消失,四肢厥冷拘挛,大有亡阳的征象,便于方中加入附子,温经回阳,并先后给以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温中存津,因而厥冷、拘挛、咽干等症状才逐渐得以消退。但阳回以后,燥气又动,大便秘结,时而烦乱谵语,经适当的给以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后,谵语才停止下来,症状逐渐好转,这些随证施治的过程,就是他能够对病人做正确预后判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