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金匮要略 » 金匮翼

膈噎反胃统论

尤在泾
尤在泾

膈,隔也。饮食入咽,不得辄下,噎塞膈中,如有阻隔之者,故名膈噎。又其病正在膈间,食不得下,气反上逆,随复吐出,故又名膈气。反胃者,饮食入胃,全无阻隔,过一二时,辄复吐出,有反还之意,故曰反胃。甚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有翻倾之义,故亦名翻胃。

不似噎隔之噎,然后吐,不噎则不吐也。

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则润养,实则疏瀹,不可不辨也。

饮食下咽,不得入胃为噎。食不下通,气反上逆为塞。东垣乃谓阳气不得出者为塞,阴气不得降者为噎,岂非谓入食从阴,而气出从阳耶?其文则深,其旨反晦,至谓先用阳药治本,后用诸塞泻标,吾不知其何谓矣。

子和论膈噎,累累数百言,谓三阳结热,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夫膈噎,胃病也。始先未必燥结,久之乃有大便秘少,若羊矢之证。此因胃中津气上逆,不得下行而然,乃胃病及肠,非肠病及胃也,又因河间三乙承气之治,谓噎膈之病,惟宜用下,结散阳消,其疾自愈。夫脘膈之病,岂下可去?虽仲景有大黄甘草,东垣有通幽润肠等法,为便秘呕吐者立,然自是食入辄吐之治,非所论于食噎不下也。独其所谓慎勿顿攻,宜先润养,小着汤丸,累累加用,关扃自透。或用苦酸微涌膈涎,因而治下,药势易行。设或不行,蜜盐下导,始终勾引,两药相通者,其言甚善。盖痰血在脘,不行不愈,而药过病所,反伤真气,非徒无益矣。故以小丸累加,适至病所,无过不及,以平为期,则治噎之道也。但须审是痰是血而行之耳。

膈噎之证,大都年逾五十者,是津液枯槁者居多。若壮年气盛,非血即痰。近见有津液枯槁之剂,治一少年肥实男子,至死不悟,哀哉。(鹤年。)

先婶传一方云:用烧酒一斤,浸海蜇花头一斤,入瓷瓶内,埋地数年,则海蜇化为水矣。取饮半酒杯妙。(鹤年又识。)

痰膈

痰膈,因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遂成噎膈。其病令人胸膈痞饮食辄噎,不得下入胃中,必反上逆而呕,与痰俱出。治法宜调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均,气顺痰下,病斯已矣。

《和剂》四七汤 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为也。中脘痞闷,气不舒快,或痰饮呕逆恶心,并皆治之

半夏(制,二钱) 茯苓(一钱六分) 紫苏叶(八分) 浓朴(姜制,一钱二分)

水一盏,生姜七片,红枣二枚,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丁沉透膈汤(《和济》) 治脾胃不和,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不进,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并皆治之。

人参 砂仁 香附(各一两) 青皮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丁香(各半两)浓朴(各七钱五分) 草果 半夏 神曲(各二钱半) 甘草(一两五钱) 麦芽(五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不拘时热服。

涤痰丸

半夏曲 枯矾 皂角(炙,刮去皮弦子) 元明粉 白茯苓 枳壳(各等分)

上为末,霞天膏如丸,量人虚实用之。

血膈

丹溪治一少年,食后必吐出数口,却不尽出,膈上时作声,面色如平人。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间。其得病之由,乃因大怒未止,辄食面,故有此证。想其怒甚则血菀于上,积在膈间,碍气升降,津液因聚,为痰为饮,与血相搏而动,故作声也。用二陈加香附、韭汁、萝卜子二日,以瓜蒂散、败酱吐之;再一日又吐,痰中见血一盏;次日复吐,见血一盅而愈。

一中年人,中脘作痛,食已乃吐,面紫霜色,两关脉涩,乃血病也。因跌仆后,中脘即痛,投以生新血推陈血之剂,吐血片碗许而愈。

一中年妇人反胃,以四物加带白陈皮、留尖去皮桃仁、生甘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以防生虫,与数十帖而安。

一人咽膈间,常觉有物闭闷,饮食妨碍,脉涩稍沉,形色如常,以饮热酒所致。遂用生韭汁每服半盏,日三服,至二斤而愈。

一人食必屈曲下膈,梗涩微痛,脉右甚涩而关沉,左却和,此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郁而为痰,必食物所致。询其去腊,日饮KT 剁酒三盏,遂以生韭汁冷冻饮料细呷之,尽半斤而愈。

一贫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取其辛温能散胃脘痰涎恶血之义也。愚谓此不独辛温散结之义,盖亦咸能润下,而酸味最能开膈胃,止呕吐,品味不杂而意旨周密,殊可取也。

一妇年及五十,身材略瘦小,勤于女工,得噎膈证半年矣,饮食绝不进,而大便燥结不行者十数日,小腹隐隐然疼痛,六脉皆沉伏。以生桃仁七个,令细嚼,杵生韭汁一盏送下。片时许,病者云:胸中略作宽舒。以四物六钱,加栝蒌仁一钱,桃仁泥半钱,酒蒸大黄一钱,酒红花一分,煎成止药一盏,取新温羊乳汁一盏,合而服之。半日后下宿粪若干,明日腹中痛止,渐可进稀粥而少安。后以四物出入加减,合羊乳汁服五六十帖而安。

江应宿治一老妇年近七旬,患噎膈,胃脘干燥,属血虚有热,投五汁汤,二十余日而愈。其方芦根汁、藕汁、甘蔗汁、牛羊乳、生姜汁少许,余各半盏,重汤煮温,不拘时徐徐服。

滋血润肠汤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 芍药(煨) 生地黄(各一钱半) 红花(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 大黄(酒煨) 枳壳(麸炒,各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盏,食前服。

秦川剪红丸(《良方》)

雄黄(另研) 木香(各五钱) 槟榔 三棱(煨) 蓬术(煨) 贯仲(去毛) 干漆(炒烟尽) 陈皮(各一两) 大黄(一两半)

上面和丸梧子大,每五十丸,食前米饮送下,吐出瘀血,及下虫为效。

气膈

气膈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淳于意作下气汤治此疾,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一村夫因食新笋羹,咽纳间忽为一噎,延及一年,百药不效。王中阳乃以荜茇、麦芽皮去穣、人参、苦桔梗、柴胡、白蔻、楠木香、高良姜、半夏曲共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热服。次日病家报云:病者昨已痛极,自己津唾亦咽不下,服药幸纳之,胸中沸然作声,觉有生意,敢求前剂。况数日不食,特游气未尽,拟待就木,今得此药,可谓还魂散也。王遂令其捣碎米煮粥,将熟,即入药再煎一沸,令啜之,一吸而尽,连服数剂,得回生。因名曰魂散。食之以治七情致病,吐逆不定,面黑目黄,日渐瘦损,传为噎证者多验,但忌油腻、《永类钤方》治噎膈不食,黄犬干饿数日,用生粟或米干饲之,俟其下粪,淘洗米粟令净,煮粥入薤白一握,泡熟去薤,入沉香末二钱,食之。

救急疗气噎方

半夏 柴胡(各三两) 生姜(三两) 羚羊角 犀角 桔梗 昆布 通草

水八升,煮三升,分三服。

疗因食即噎塞,如炙脔在膈不下方

射干(六分) 升麻(四分) 桔梗(四分) 木通(一钱) 赤苓(八分) 百合(八分)紫菀头(二十一枚)

水二大升,煎九合,去渣,分温三服,食远。

虫膈

张文仲《备急方》言,幼年患反胃,每食羹粥诸物,须臾吐出。贞观中,许奉御兄弟及柴、蒋诸名医奉 调治,竟不能疗。渐疲困,候绝旦夕。忽一卫士云:服驴小便极效。遂服二合,后食只吐一半;晡时再服二合,食粥便定,次日奏知,宫中五六人患反胃者同服,一时俱瘥。此物稍有毒,服之不可过多,须热饮之。病深者七日当效。后用屡验。

《广五行记》,永徽中绛州有僧,病噎数年,临死遗言,令破喉视之,得一物,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致钵中,跳跃不止。以诸味投钵悉为水。时寺中刈蓝作靛,试取少许置钵中,虫绕钵畏避,须臾虫化为水,后人以靛治噎疾,每效。

治梅核膈气方

取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淹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线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瓷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梅含之,咽汁入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收二年者治二人,其妙绝伦。

昆布丸 治五噎,咽喉妨塞,食饮不下。

昆布(洗) 麦门冬,天门冬(并去心,焙) 诃黎勒(去核,各一两五钱) 木通 川川朴硝 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 桂心 百合(各一两) 羚羊角(屑) 杏尖,麸炒黄) 苏子(微炒) 射干(各五钱) 柴胡(去芦) 陈皮(去白) 槟榔(各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热酒送下,夜饭后用绵裹弹子大一丸噙化。

杂疗方

《普济方》云:反胃吐食,药物不下,结肠三五日,至七八日,大便不通,如此者必死。昔头节,并筋膜脂肉,及如阿胶黑片,临时旋炙,用米醋一盏浸之,微火炙干,淬之,再炙再淬,醋尽为度。研末,浓纸包收。或遇阴湿时,微火烘之,再收。遇此疾,每服一钱,食前陈米饮调下,轻者一服立效。

《集验》疗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方

羊肉去脂膜作脯,以好蒜齑空腹任意食之,立见效验。

《圣济总录》治咽喉妨碍,如有物吞吐不利方

杵头糠 人参(各一钱) 石莲肉(炒,二钱)

水煎服,日三次。

专题:金匮翼
来源:《金匮翼》
上一章:诸血统论
下一章:虚劳统论
目录